找到相关内容156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

    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,培养正确的人生观。若能降伏“忧烦”的魔军,世间的利欲,得时不贪着,失时无挂碍,这才是步入解脱门。   时时尊重他人  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,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;要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1981262.html
  •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——证严法师

    ”的魔军,世间的利欲,得时不贪着,失时无挂碍,这才是步入解脱门。 时时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,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;要成就品德,必须先从“随时随地尊重他人”的基础做起。 练心 人生在世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1583683561.html
  • 从佛教文化到盛唐气象

    解释苦的原因是因为有欲望。佛教的观点是,现实世界是虚幻的,“我”也是虚幻的,将社会关系、名利地位,无我则无执,超越可涅槃。这些理论,即使不相信,也会被震撼。   三、佛教具备了执行的门道,它有...农耕文明?孝文帝选择了后者,他决定不说鲜卑话,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,全盘接受了汉文化。表面上他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,实际上他通过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,改造和驾驭了那个时代。   孝文帝把汉文化当作老师...

    晖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224396698.html
  • 修行人夫妻关系处理问题(达真堪布)

    离不开痛苦的本性,离不开无常的本性,都是如幻如梦的。这三个道理弄明白了,才是看破,才能;你把这些事看破了,了,才不会执着,才放得下;真放下了,才是解脱,才能轻松自在,之前是不可能的。 如果结婚...观察自己的心态,不调整自己的心态,而去考虑这边、考虑那边,总是想不开。很多人都是为了面子,为了各种利益,都是自私的。其实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,对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很简单。 自己的发心动机,你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371782874.html
  • 第一次参加光孝寺八关斋戒活动有感

    的床,这些东西容易影响我们,使我们身心不清净,我们既然要种出世的善因,就必须物质享受。大和尚开示说,只有物质享受了,杂念少了,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提高。所以大家要习惯于过简单朴素的生活,才有利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50091647.html
  • 学佛释疑——济群法师在澳洲墨尔本云阳寺

    学佛修行的人,面对他人伤害对你的利益,比如人家欠你的钱不还,或者冤枉你,我们是否应该不和他计较呢?   答:人家不还你钱,或者冤枉你,你不和他计较,无所谓,如果能这样做到的话,说明你个人已能世间...要有慈悲心,二是事情怎样可以处理的更圆满。还有另一个方面是如何处理才会对他人有好处。你可以本着这三个原则去处理问题。   问:请问如果想学《心经》,但如果只是念咒语,不理会经文,是否会有灵验? 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学佛|释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07573313391.html
  • 朱德庸,让佛法与漫画一样有趣

    很多启发。”朱德庸坦言,面对人生的起伏动荡、挫折困扰,他就像许多人一样,常感到不知所从,过去,遇到令人气愤的事,也总是耿耿于怀。学佛以后,他的心,似乎变得较为柔软,较为松坦,一样是努力去做,却许多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2945218.html
  • 风雨中的行者

    的应当不是只有实践上的分别而已,或许还有历经层层淬炼后,更为成熟的人生智慧与后的平怀。如果果实是从青涩、坚硬渐转为熟软,那么甘甜就指日可待,而一切雨露风霜的摧残,就成为去芜存菁的助力,今日的 明法...而实无往返,甚至也不是〈新雨杂志〉的读者,唯心怀赞赏与信敬,诚当“其如水”之君子交矣。十五年以来,他在高处振法雷、击法鼓,戮力的开聪振聩,奉献出宝贵的青春与岁月,不计个人的毁誉得失,而个人则在不...

    乌帕沙玛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4348555.html
  • 读“高峰禅要”随记

    度日,终朝沉溺于外尘缘影上飘荡,不能用上功,如此,岂不枉费、虚消信施!  其实,众生之所以不能提起这生死切心,只在无法世间之名利,放不下一切的身心世间界,终日追逐声、色六尘,耽著于五欲境界中,游游...不疑自疑,不举自举,这时功夫即层层地转进,此时更须兢兢业业,不可有丝毫松懈心,至功夫极致处时,切须保任全提,如坐万仞崖头般直参去,必有到家消息。所以,语录时,它是一个流程,非是单一线;是一平面网,是...

    释觉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352182.html
  • 佛门的养生与养心

    慈悲。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 。佛门里面的善人都是这样,没有分别,平等慈悲。   佛教生老病死,四大皆空,并不代表否定现实;相反,因为尊重生命,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。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,各人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2666342.html